住房城鄉建設事業“十四五”規劃,對“十四五”期間助推我省城鄉人居環境新供給、激活發展新動能、提供民生新保障、營造人居新品質、構建城鄉治理新格局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有重大的戰略意義。一方面,要“著眼長遠、把握大勢,開門問策、集思廣益,研究新情況、作出新規劃”,另一方面,梳理歷次五年規劃,把握發展趨勢,厘清城鄉建設發展規律,對編好“十四五”規劃也具有基礎性作用。
一是從“一五”至“五五”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五年計劃(1953-1980年),這一階段,我國制定實施了5個五年計劃,由此奠定了我國工業化、現代化的基礎,基本形成了獨立的、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,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。二是從“ 六五”至“九五”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五年計劃(1981-2000年),這一階段,我國制定實施了4個五年計劃,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,基本解決了人民生活的溫飽問題,實現了總體小康的戰略目標。三是從“十五”至“十三五”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五年規劃(2001-2020年),這一階段,我國制定實施了4個五年規劃,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,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。伴隨宏觀經濟社會發展,四川城鄉建設發展經歷了與全國大體一致的發展歷程,可劃分為三個階段。一是改革開放前緩慢發展階段(1949-1957年)。1949年我省城鎮化率只有4.3%,比全國低6.3個百分點。1949-1957年,隨著工業化起步,我省城鎮化進程經歷了良性發展階段,城鎮化率增長速度略快于全國平均水平,在大批南下干部及其家屬的隨軍入川、“一五”時期一些重要企事業單位的建立和遷入等政策影響下,城鎮人口的增長以外省人口遷入為主。二是停滯發展階段(1958-1978年)。一方面四川農村人口增長快于城鎮人口增長;另一方面“三線”建設從備戰角度出發,采取進山鉆洞的分散布局方針,城鎮化進程滯后于工業化進程;加上“大躍進”、“文化大革命”等因素,導致我省這一時期城鎮化率呈現出局部波折、整體下滑的發展態勢,與全國差距拉大。三是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階段。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,我省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,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明顯成效,城鄉發展質量穩步提升,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。特別“十一五”以來,城鎮人口從2888萬人增加到4505萬人,城鎮化率從33.0%提升到53.79%,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后,突出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,我省城鄉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。“十五”期間,全省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,全省城鎮人口達2888萬人、建城區面積達2956平方公里,分別比“九五”末增加590萬人、833平方公里;全省城鎮化率達33%,年均提高1.26個百分點;城鎮體系結構趨于合理,新增攀枝花、自貢、綿陽、南充4個大城市,形成了1個特大城市、4個大城市、27個中小城市、1882個小城鎮的城鎮體系結構;重點建設目標順利實現,實施重點建設項目432項、完成投資1721億元、較“九五”期間增長31.4%;城市建設快速發展,全省城市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45億元,是“九五”的4.65倍;村鎮建設快步推進,累計完成建設總投資1178.74億元,較“九五”期間增長58.86%;住宅建設投資快速增長,累計完成投資2425億元、年均增長25.9%,住房公積金累計歸集總額200億元;房地產業持續發展,全省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74億元,是“九五”時期的3.5倍,年均增長28.9%;建筑業支柱作用明顯,全省建筑業總產值累計實現5985億元、比“九五”增長1倍;風景名勝事業再上新臺階,全省共計擁有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城(鎮、村)68個,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89處,新增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(名村)6個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(名村)22個、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。2006年6月,住房城鄉建設廳印發《四川省建設事業“十一五”規劃綱要》,明確了城鎮發展及城市規劃、城市建設、村鎮建設、重點建設項目、住宅和房地產業、建筑業及勘察設計業、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資源保護與監管、建設科技事業、人才培養等9個方面的目標,從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、完善城鄉規劃體系、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、健全住房保障制度、促進房地產建筑業勘察設計咨詢業發展、強化市場體系建設和監管、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、強化安全和質量監管、著力自然和文化資源保護、推進建設科技創新、加強人才培養、加大法制建設力度等12方面明確了重點任務。“十一五”期間,全省城鄉統籌發展快步推進,啟動了省域“四大城鎮群”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,完成了成渝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,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,全省城鎮化率達40.18%;歷史文化名城(名鎮、名村)規劃保護顯著加強,全省有30個鎮(村)被評為國家級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(村);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全面開展,全省設市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近12平方米、用水普及率達92%、燃氣普及率達86%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%、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6%、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%;城鄉住房保障力度加大,全省共建設(含新建、購買、改建和租賃)保障性住房41.3萬套,初步構建起以廉租住房、經濟適用住房、公共租賃住房、限價商品住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;包括改造城市、國有工礦、林區、農場(農墾)、煤礦棚戶區危舊房和城鎮住房恢復重建在內,全省有360萬城鎮居民的住房困難得到緩解和改善,超過當時全省城鎮常住居民總人口的10%;住房公積金管理加強,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和繳存余額分別達1245億元和730億元,較“十五”期末分別增長345%和264%;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,全省累計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近7500億元,年均增長26.5%,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平均在18%以上,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1.44平方米,比2005年增加近4平方米;建筑業實現加快發展,全省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.4萬億元、年均遞增23.42%,累計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497.4億元、年均增長15.6%,建筑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均在7%以上;震后恢復重建取得決定性勝利,建成了以38個恢復重建重點城鎮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化新城鎮。《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“十二五”規劃綱要》于2011年5月印發實施,明確了城鎮化及規劃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和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、新農村建設、城鎮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和公積金管理、房地產業、建筑業、建設科技和建筑節能等7個方面的目標,進而布置了加快完善城鎮體系、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、扎實推進新村綜合體建設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、加強房地產行業監督管理、實施建筑業強省戰略,加強建設科技推廣等七個戰略任務。 “十二五”期間,全省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建設取得巨大成績,全省城鎮化發展格局得到優化,天府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,新增設市城市2個、鎮211個,城鎮化率達到47.7%;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,全省城市(縣城)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在“十二五”期間累計完成4600億元,是“十一五”期間的2.47倍,新增建成區面積1067平方公里,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.4萬公頃,16個設區城市、22個縣(市、區)建成了數字城管平臺;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,農村危房改造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,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達到3771億元,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9132億元,比“十一五”增長156%;通過21個重點鎮、三批次共300個試點鎮的示范建設,帶動全省小城鎮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投資605億元、吸納轉移農業人口123萬人,277個特色小城鎮被列入國家重點鎮;建筑業不斷做大做強,累計完成總產值35872億元,是“十一五”期間的2.54倍;政風行風建設不斷加強,住建系統人民群眾的滿意度逐年提高。2017年7月,《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》審議通過。規劃從城鎮化布局和形態、城鎮建設水平和質量、現代城市治理體系、城鄉居民居住水平、房地產市場、建筑業、農村人居環境等7個方面提出發展目標,梳理了建設“一軸三帶、四群一區”、推動城鄉規劃轉型升級、加強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、完善城鎮住房制度、促進建筑業轉型發展、加快特色小城鎮建設、扎實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、全面推進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、加強風景名勝區、世界遺產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、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、推進工程建設標準化建設、強化安全發展理念落實、大力加強自身建設、大力推進依法行政等15個重點工作方向。
歷次五年規劃發展目標均與當期宏觀經濟發展速度協調。從目前態勢看,我國國內消費增速逐年下降,已經由過去10%以上兩位數增長下降到8%左右的個位數增長;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由高點期30%左右的增速,下降至如今6%左右的增速;凈出口因全球經濟衰退和貿易環境、貿易條件惡化,面臨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。即便假定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保持穩定,未來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也將進一步下降;即便假定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速基本穩定,“十四五”期間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會下降至5%左右,因此,建議“十四五”規劃目標設定相比“十三五”而言更低的增長區間,必須盡力而為、量力而行,堅持城鄉人居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略方向,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宜居需求為目標,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,牽引城鄉人居環境新供給,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,實現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和更高質量的住建事業發展新格局,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“十四五”發展目標作出貢獻。
隨著國內外局勢變化和我國五年規劃發展目標不斷實現,“十一五”到“十三五”規劃的發展重點也相應變化。“十一五”規劃以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、完善市場監管和宏觀調控、優化發展環境、保障公共安全、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重點;“十二五”規劃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、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、扎實推進新村綜合體建設、加快健全城鎮住房保障體系、加快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發展為工作重點;“十三五”規劃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,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著力去庫存、補短板,將“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、切實提高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、不斷提升行業治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”作為工作重點。在此過程中,住建系統的職能也發生了一些轉變,但是住建事業的核心工作沒有改變,“提高城鄉人居環境水平、促進住建領域產業可持續發展”仍然是未來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。因此,建議“十四五”規劃應緊緊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機遇,以激活發展新動能、提供民生新保障、營造人居新品質和構建治理新格局等為重點,努力促進住建事業高質量發展。
“十一五”的重大項目緊抓西部大開發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,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,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、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等重大項目。“十二五”抓住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,明確新型城鎮化建設、百鎮建設、百萬安居工程建設、海綿城市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等重大項目。“十三五”遵循“三大發展戰略”,以農村危房改造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推廣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、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重大任務為實現全省“兩個跨越”做出積極貢獻。由此,建議“十四五”規劃要謀劃一批與國家戰略方向一致的重大項目,圍繞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,聚焦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和城鄉人居環境提升,緊密結合實際需求,以建筑產業園區建設、省級百強中心鎮培育、“新三推”、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、城市更新與治理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、農房安全和風貌提升等為重點,打包一批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。